藏族人民的食物,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。农区以糌粑为主食;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。他们都喜吃糌粑,爱喝青稞酒、酥油茶。
糌粑是用炒熟的青稞或豌豆磨成的粉,类似炒面,吃时用茶一和就行;如果条件允许,加一点酥油更好。只有客人用餐时才备有各种菜肴。酥油是一种粗制的奶油,也是藏民每日必不可少的,主要用来制作酥油茶或逢年过节炸果子,也用于朝佛时为寺庙布施。酥油茶(用砖茶汁、酥油、食盐反复搅制而成)和青稞酒(自酿的低度酒,色淡而味酸甜)是藏民每天必喝的和待客饮料。提过酥油后剩下的牛奶,经过堂花制成酸奶子、奶块。入冬后藏民便将牛、羊肉切成条块,挂在阴凉处风干。这种风干肉既可生食又可烤食,其味鲜美。
活佛、喇嘛饭前要念经。有的藏民,饭前要用手沾酒或茶在桌上点三滴,表示供佛。
藏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,作为一门独特文化艺术的藏族烹饪,自然也是我国烹饪文化的组成部分。
藏族认为:人生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吃饭。然而,吃饭必须有道,藏族古典文学名著<萨迦格言>指出:“平时不为他人着想,他的行为就像牲畜一样;专门寻找自己的吃喝,难道牲畜不也是这样?“一首藏族民歌这样唱道:“敲燧取火为的烹食取暖,辛勤劳动为的今世美满。无衣无食在雪地里冻毙,首领的美馔里尽是百姓的血汗。“藏谚又说:“食之无道,吃人魔王。“这是藏族人民饮食观中的朴素的阶级观。藏族还认为:吃饭虽是人生第一件大事,但是为了吃饭有许多的事要做。一味追求吃喝,不务正业,不过禽兽一样而已。<萨迦格言>又说:不分辨有益无益,不增长智慧见闻;一心一意讲究吃喝,纯系一头无毛的猪猡。“这些痛斥了那些饕餮无厌的人。还有一首藏谚也说:“红蓝宝石价连城,珍馐美酒人人爱;如果得来无道义,视之如石和流水。“这些关于饮食的道德观,我国各民族都是相似的。
藏族认为讲究饮食是为了尊客敬友,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。凡是到过藏族地区的人,第一个印象大概是藏族的好客。广袤的青藏高原,解放前人烟稀少,加之交通不便,外界消息闭塞,方园数十里仅一两户人家。有的地区竟行马数日不见一顶帐房,因此难得亲友团聚,过客往来。部落里一旦来了客人,便全村哄然,争相供给美食,笑问客从何处来,打听外界新闻,主客娓娓而谈,极尽欢快。如果客人缺少盘缠,还要为他预备旅途的食物。若有人不敬过客,不供给住宿,则认为是败坏了本村的声誉,事关全体,人人口诛之。来客如果是某家的亲朋,全村人都来问讯,相邀至家,设酒宰羊,敬若至宾。杯盘罗列,轮番饮酒,必使客人酒醉饭饱,心畅意乐方休。藏谚云:“把锦衣美服留给自己,把珍馐美食献给别人。“又云:“投石于河是问渡之方,献美食于人是尊客之道“,这充分反映了藏族人民待客的一片赤诚之心。主妇们还经常把最好的食物珍藏起来,不让馋口的孩子染指,为的是一旦来了客人,以备不时之需。所以孩子常常盼望着来客。一客进村,孩子们争相引道,希望把客人请到自己家中,以沾美食余惠。牧区还保留着一种分食之制,称之为“打份子“。家中如果有客,就要把牛羊肉最好的部分献给客人。客人如果吃不完,或客气大方,就把自己的一份,分给主人家的老人或孩子们。受分者视之为客人的赏赐,称谢不已。
|